复旦大学先进晶体管材料与器件实验室
暨 复旦大学魏大程课题组
Advanced Transistor Material and Device Laboratory & Wei's Group @ Fudan University

组友风采:刘海涛 勇敢跨学科,探索更多可能性


刘海涛(2019-2021 博士后在组)


现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教育经历:

2009.09 – 2013.0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2013.09 – 2019.0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博士

2017.05 – 2018.10塔夫兹大学(美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培养博士

2016.10 – 2017.04哈佛医学院(美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培养博士







1. 您目前从事哪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医用器件以及胃肠道电生理学相关的研究。


2. 您觉得科研过程中需要哪些品质?

应该是需要有更多motivation吧,有一些对科研问题的灵光一闪可能更多不是靠专一的思考解决的,而是融入在生活场景中,就像待机的计算机,等待着某一时刻的trigger,打开思维所以那些取得重要成果的科学家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诅咒”的人,因为总有一些问题悬在他们的头顶或者一直存在在他们的思维世界里科研可能需要一种重要的品质,习惯带着这些问题生活吧。


3. 您在复旦大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因为是在职博后的原因,我在复旦的时间不多所以每次与魏老师课题组同学沟通交流的场景我基本都有印象,包括但不限于和在魏老师办公室里讨论文章;和学军、伴鹏江湾校区附近吃饭;一起开过两次组会;以及因为疫情原因伴鹏和岱宗帮助我办理出站手续还有比较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高分子系的实验设施和条件太过优越,令人羡慕。


4. 您在复旦大学Wei Group期间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对您现在的工作有何裨益?

在Wei Group最大的收获是与魏老师沟通过程中,经常被魏老师挂在嘴边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科学问题”和“概念化”。这两个词应该代表科研的一体两面,寻找科学问题是将抽象具体化,进而得以解决之;而概念化则是将具体的东西抽象化,这方便其他人理解和传播。这两个关键词应该也对应着我们是研究过程和写作过程,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跨领域比较多,从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角度,转变是很大的,但是掌握科研的基本逻辑,跨领域的压力就会相对小很多。


5. 您最想对组里的师弟师妹们说些什么?

务实一些,介绍两个我觉得比较受益的工作方法。第一个,建立自己的工作流,把各个工作的节点梳理清楚,可以帮助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第二个,身处AI时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善用工具,不要成为工具。